俄官员:俄罗斯在台湾问题上的基本立场不变 世界上只有一个中国
二.依宪治国与民主政治 要维护宪法权威,保障宪法的实施,从更宽广的意义上分析,需要民主政治的推进。
宪法首先被认为是政治法,功能在于赋予政权组织合法性,宪法是政权合法性的认定书,新中国的4部宪法都有这一功能,而且主要是这一功能。即使行政法规违宪或者抵触上位法,审查方的交涉能力也不足,尤其是备案审查室局限于自身级别,根本无法与国务院交涉。
毋庸讳言,当前的宪法实施越来越趋向于一种困局,缺乏推动宪法有效运行的动力机制,已经成为制约宪法实施的核心问题。但是,案件的判决要受到全国人大常委会有关宪法判断的约束。审查分两种形式,一是主动审查,一是受动审查。现在看来,认为法治应该优先发展的一方似乎"得势"了。审查的方法基本是文面核查,很难从规范原理层面发现一些深层次的违法违宪问题。
当时的领导人担心宪法委员会会对党的决议做出宪法判断,或担心影响现实中的政治权力分配格局,影响一元化领导体制。现在,由公民提出审查建议的案例已经不少,比如知名学者针对具体案件多次提出审查建议,坊间俗称"上书"。[13]忒拜是一个可与雅典抗衡的大邦,为了维持自己的盟主地位,其宪法受外在环境的影响很大,有时实行寡头制,有时实行民主制。
Opuntians Locrians实行千人寡头制,他们从100个最有名望和富有的家族选出,这些家族都是土地贵族。最后有一个尔发院(监察院),包含5人,选举产生,任期一年。[116]另一个同样著名的使用者是孟德斯鸠(1689-1755年),在其《论法的精神》中,他41次使用该词。他在其被收录在D.1,1,1,2中的一个文本中说:公法是有关罗马宪法的法律。
[68]后来演变为指具体地出席人民大会的人们的集合,这是一种在其自己赋予的组织化的形式中表达其意志的人的集合。[30]柏拉图(公元前427-公元前347年)的被我们称为《理想国》的著作的希腊文名称就是πολιτεία,西塞罗把它转换为res publica后(参见下文)该书才有了其名称被翻译为理想国的可能。
每个部落还选出一个将军统帅本部落召集的公民军,并组成10将军委员会统帅全军。直到1758年,瓦特尔才恢复了该词的宪法含义。[92]所以,乌尔比安的上述著名文本讲的是宪法与私法之分,不过,他把宪法等同于公法,反映出他理解的宪法比现代人理解的宪法大,由此,宪法不是公法的一部,而是公法之全部。[117]参见[法]孟德斯鸠:《论法的精神》,上册,张雁深译,商务印书馆1963年版,第173页,译文有改动。
他们依据的《政治学》已在1260年由比利时神父William de Moerbeke(约1215-1286年)译成了拉丁文。另外还有斯特拉波(公元前 63/64-公元24年),他在《地理学》中描述了一些国家的宪法,例如斯巴达的宪法、[4]Tarsus[5]的宪法、[6]加拉泰[7]的宪法。例如,贺马高拉斯认为有事实、定义、性质、程序4种status,[74]西塞罗相应地认为有事实、定义、性质、程序4种constitutio。在其《论共和国》中,他多次用这个词组,谓:当全部事务的最高权力为一人掌握时,我们称此人为独裁国王,我们称这样的宪法为王政。
即宪法框架下政策的执行机关。[29]See Karl Feyerabend, Pocket Greek Dictionary, Classical Greek-English, Langenscheidt KG, Berlin and Munich, w/y,p.312. [30]Cfr.Senofonte (A cura di Guido DAlessandro), Costituzione degli Spartani, Oscar Mondadori, Milano,2009, p.V. [31]参见[古希腊]柏拉图:《理想国》,郭斌和、张竹明译,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,第314页。
还要说明的是,上述用语并不互相排斥,例如,法国人可能兼用基本法、政治法和宪法,德国人除了用Verfassung,偶尔也用用Konstitution甚至Constitution。该书使用πολιτεία一词约102次。
[77]拉丁人说status,不仅从破坏相对人的论点的争论的角度,而且也从由双方当事人构成的案件的角度,这样,status变得由控告和辩护构成。前者对于公共事务享有先决权,后者享有补充决定权。请注意,这里的这种宪法,指君主制的宪法。[9]从另外的角度看,它是不受法律约束的贵族制。所以,Constitutio一词本身,还颇有群言堂、立法民主的色彩,以另外的方式表达了西塞罗的混合宪法的旨趣。在优士丁尼《学说汇纂》中,使用constitutio一词268次,除了前文已提到的4个例外,都是这个意思。
但亚里士多德承认宪法的变态形式,基此,他也用πολιτεία指寡头和民主的混合政体。译文借鉴王焕生的译文而不尽相同(同注57,第168页)。
On http://www. Thelatinlib rary.com/bacon/bacon.liber1.shtml,2011年3月12日访问。前者是人的因素,后者是物的因素。
在同一评注的另外两个地方,阿奎那又说:politia不过是城邦居民的阶级划分( politia nihil aliud est quam ordo inhabitantium civitatem)。[84] 其辞曰:最好是一个国家既包含某种可以说是卓越的、王政制的因素,同时把一些事情分出托付给杰出的人们的权威,把一些事情留给民众协商,按他们的意愿决定。
国家法学说和行政学》,雷勇译,法律出版社2007年版,第393页。希波克拉底在其《论人性》一书第四章中创立了著名的体质说。往后的宪法用语一直循着希腊思想的线索演变。[118]这种意义上的政治法与宪法同义,所以,1821年的两西西里王国的根本大法,干脆被命名为政治宪法(costituzione politica)。
但在弗朗西斯·培根(1561-1626年)的作品中,还是用这个词表示宪法。[40]在这个意义上可以判定他认为宪法是小国寡民的产物。
译文借鉴王焕生的译文而不尽相同(同注57,第93页)。[80]两个部分的意思结合起来,consistere是共同安顿、共同建造、安排、组织的意思,[81]由此,通过把status替换为constitutio,刑事诉讼的多主体互动的意义得以彰显。
就配词而言,status是身份、状态的意思,constitutio是体制、结构、体格的意思,这两个词比较接近,它们在修辞学中作为同义词使用,都表示案件的争议点。ordo在这里是阶级的意思,ordinatio在这里是阶级秩序的意思,是对ordo的抽象化。
[4] [古希腊]亚里士多德:《雅典政制》,日知,力野译,商务印书馆1973年版。[85]impolitia因此是疏忽、粗心的意思。14世纪,佛罗伦萨历史学家乔万尼·维兰尼(Giovanni Villani,1275-1348年)开始用status一词的现代形式stato指一种形式的王国。in(在后接辅音时变化为im)是拉丁文中表示否定的前缀,原则上,某个词加上它后就成了被加者的反义词,但impolitia并非politia的反义词,而是polite的反义词,该词的含意是仔细地、细心地。
[42] 不难看出,亚里士多德的宪法观念与现代人的宪法观念不同。[34]这本书已失传,我们现在有的《雅典政制》[35]不过是该书的一部分,前面提到的《科林斯政制》也当是其中的一部分。
Pedrus de alvernia用来诠释亚里士多德的politia一词的拉丁词汇与阿奎那差不多,不过增加了res publica一词。所以,他就干脆把它们的区分以regimen名,使其宪法理论具有很强的控制论色彩。
在这个意义上,法国革命要变革的所谓旧制度( l,ancien régime)应该是旧宪法,[106]这是一个阿奎那式的阶级结构的概念。[65]其辞曰:事实上,王政的宪法不仅不应受指责,而且它还远远优于其他各种单纯的宪法……。